国际象棋术语甘必特是意大利文 gambetto的音译,亦译“弃兵”。原为摔跤术语中的“绊腿”之意,由西班牙棋手路易洛佩兹于1561年在其著作中首次引入和运用。长期以来,甘必特指的是这样一种开局着法:为了更迅速地出动子力并组织进攻,一方(极大多数是白方)在开头几个回合中就牺牲子力(通常是一兵,少数情况是两兵,甚至是一子或一子以上),以吸引对方注意保卫他已取得的子力优势,从而乘此时机,掌握棋盘上的特定区域,并转而向对方的王直接进攻。当对方(极大多数是黑方)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甘必特,目的是夺取主动权、并使对方不能迅速组织进攻,则称为反“甘必特”。
甘必特创于16世纪意大利国际象棋学派形成时期,但在19世纪之前,仅后翼甘必特(即后翼弃兵:1.d2-d4 d7-d5 2.c2-c4)和王翼甘必特(即王翼弃兵:1.e2-e4 e7-e5 2.f2-f4)得到认真的检验。
19世纪是甘必特的全盛时期。在1819和1821年,以波兰出生的德国棋手阿尔加依耶尔和意大利棋手穆齐奥名字命名的甘必特相继问世(在1.e2-e4 e7-e5 2.f2-f4 e5:f4 3马g1-f3 g7-g5之后,前者是4.h2-h4 g5-g4 5.马f3-g5;后者是4.象f1-c4 g5-g4 5.0-0)。1824年,意大利棋手伊文思发明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甘必特(1.e2-e4 e7-e5 2.马g1-f3马b8-c6 3.象f1-c4 象f8-c5 4.b2-b4)。同年,苏格兰棋手科契兰创设了苏格兰甘必特(1.e2-e4 e7-e5 2.马g1-f3马b8-c6 3.d2-d4 e5:d4 4.c2-c3)。19世纪40年代,俄国棋手雅尼什研究了菲利多尔防御和较少见的王翼弃兵飞象式中的两个甘必特(1.e2-e4 e7-e5 2.马g1-f3 d7-d6 3.d2-d4马g8-f6;1.e2-e4 e7-e5 2.f2-f4 e5:f4 3.象f1-c4 马g8-f6 4.马b1-c3 c7-c6);波兰棋手基泽连茨基设计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甘必特(1.e2-e4 e7-e5 2.f2-f4 e5:f4 3.马g1-f3 g7-g5 4.h2—h4 g5-g4 5.马f3-e5)。此时,甘必特已成为进攻型棋手的锐利武器,它是在“向对方的王前进”的口号下出现的。这样的甘必特,直至20世纪初叶为止,可以在无数对局中碰到。
当防守技术还有很大缺陷时,甘必特就应运而生。为了夺取主动并直接向对方的王进攻,任何牺牲也在所不惜。这样,甘必特的棋师们就让人联想起这样的壮士:他出发到沙场上去是带着这样的临别赠言的:“要么胜利凯旋,要么马革裹尸!”
上世纪甘必特棋局最典型的范例是1851年伦敦大赛中安德森-基泽连茨基的一局棋。这局棋,当时被人们推崇为“不朽之局”,100多年来还贏得棋界的赞赏。的确,白方为了取得胜利,几乎牺牲了全部“军队”,这样的“英雄主义”到今日还给予人们深刻的印象。可是,黑方的防御竟是如此一筹莫展,看来是由于他以为任凭白方送吃什么就要吃什么,才算得上保全自己的“面子”,甚至于完全违反出动子力这条原则也在所不惜。
大约在1860年,防御高手保尔森曾说,他相信所有的甘必特都是可以设法守住的,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与奥地利籍犹太棋杰科里什和安德森分别进行了对抗赛。此后,随着对有关甘必特开局的详尽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以及局面原则的发展和防御技巧的完善,以攻王为目的的甘必特开局已不再是令棋手望而生畏的武器了。渐渐的,甘必特开局几乎从循环赛和对抗赛中销声匿迹。
现代棋手已能理解为得一兵而致出子落后是得不偿失的。力量不仅要用于反击进攻,而且要争取在祸端初露瞬间就应及时制止。应付甘必特开局的基本对策已经建立:不要耗费过高代价去维护子力优势,而是必须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偿还弃子,以贏得主动,或者强行作有利的简化。
甘必特开局失宠的原因,并不是它自身变得脆弱不堪,而是由于人们对于对局的基本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甘必特开局的特性,理论上是从集中于开局阶段的战术组合,转向为未来的战术斗争的局面准备。然而现代棋手不愿在开局阶段就决定对局的解决方式,他们希望进入这样的中局局面:能够进行战略运筹,并实施符合自己风格的战术而且,他们乐意于微小的但却是实际的优势,掌握主动,较好的兵结构,出子领先,双象优势等等。
把棋艺创作的不朽范例留给全世界的最卓越的甘必特棋手,除了安德森之外,还有摩菲和奇戈林。俄罗斯棋手奇戈林是在重大棋赛中,反复运用种种甘必特并战绩辉煌的顶尖高手。他和斯坦尼茨的对抗赛中,运用甘必特体系达25次之多,而对手是曾把棋艺中的防御技术提高到非常高度的世界冠军,这25局的总成绩是奇戈林胜14、和5、负6领先。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像阿廖欣这样一位卓越的进攻大师和杰出的理论家,除去青年时代的少量对局外,从不采用甘必特开局;而另一方面,他在一些显然是属于最单调的开局中,却运用了甘必特思想。另一给人启迪的现象是:王翼甘必特的权威斯皮尔曼,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亲身实践后,以幽默标题《从王翼甘必特的病榻奋起》的文章,宣告自己彻底摒弃这种开局。
现代甘必特的目的已由攻王转为掌握主动权并加强己方各子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龙斯坦、凯列斯和斯帕斯基等巨匠弈出了许多成功地运用甘必特的佳局。不过,与其说这些成功是甘必特着法的进步,毋宁说是心理奇袭的效果。他们的对手熟谙半开放和封闭性布局,而对于甘必特开局,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因而简直无从适应。
甘必特开局在国际象棋世界中享誉400年,如今已从竞技场引退。不过,国际象棋的创造性并不因此而蒙受损伤。王翼甘必特和伊文思甘必特爱好者们所迷恋的这种美妙的意念和深奥的棋理,而今在半开放、封闭性布局以及西班牙开局中显现出来。
当代有经验的棋家仍告诫年轻棋手,需操练甘必特开局(白、黑都应练习)作为基本功,以训练攻守能力和战术技巧的全面性,这样,对他们来说,执黑时如果面对不寻常的甘必特着法就不会心惊;执白时也可视竞赛情况需要采用甘必特而求变。总之,这是有益无害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国际象棋纵横谈|甘必特兴衰史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